发布时间:2022-05-31
关键词:
2022年起,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到 8 月 8 日我们将举办“巧思创意节”。“中国娃娃好创意—十万个怎么办”征集活动便是其中的公益活动之一。我一直认为,在知识时代,孩子们要学习的是“十万个为什么”,那是前人已有的知识;在创新时代,孩子们面临的是“十万个怎么办”,需要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用创新改变世界。
人类的一切文明进步都来源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儿童关注和发现生活中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养成“敢提问、爱提问、会提问、巧提问”的习惯和方法,能提出有趣的有价值的问题,形成有待探索的“问题库”,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
孩子们对未知的世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本来就是“问题大师”,但是,不恰当的教育,则往往会泯灭孩子们的好奇心,扼杀他们的“提问力”(这是我倡导的巧思法五大创新实践能力之一)。因此,学会提出有趣的有价值的问题,使他们成为真正的“问题大师”,善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成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者。
要让孩子敢提问,需要父母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鼓励孩子的提问行为,还可以用一些有趣的问题激发孩子提问的兴趣。
1、当孩子向你提出问题的时候,只要有可能,应当马上放下手头的事情,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可以用点头、眼神交流、重复问题等方式表现出你的重视。
2、对孩子的问题,保持好奇和欣赏,进行恰当的回应。你可以先肯定孩子敢提问的行为:“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哦,当年有个科学家也提过同样的问题呢”。然后了解孩子的想法,“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呢?”进而对问题进行补充或者和孩子一起探究问题的答案。如果你的时间不允许,可以在肯定孩子的提问后,对孩子说“我现在正在忙,十分钟之后再和你一起讨论这个问题”,给孩子明确的等待时间,让孩子知道你很欣赏他的提问,也很重视和他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
3、和孩子探索问题的答案时要有耐心。寻求答案的过程正是让孩子进行探索学习的好机会。无论你是直接回答孩子的提问,还是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动手试验,都会让孩子明白:对我们未知的问题,这些方式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疑惑和困难的好办法。
4、和孩子一起“质疑千古佳话”。就是把自古以来传为佳话的人们解决问题的聪明绝顶的方法,作为质疑的对象,以培养孩子敢于质疑权威或批判性思维品质。如,人人称颂的《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鼓励孩子提出质疑:“如果洞漏水了怎么办?”“如果球是铁的铜的,再灌水也浮不上来怎么办?”······有的孩子回答:“球我不要了,让妈妈再给我买一个,不就达到有球玩的目的了吗?!”这样的孩子具有领袖才能的萌芽!——是能把握大方向、把握最终的目标的人。所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的领导力。
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可能只是方法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今天,如果孩子们能够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明天他们就会从容不迫的迎接未来的挑战。
爱提问的孩子头脑里一天到晚都是小问号,这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索的表现。想想牛顿能从一个掉落的苹果引发疑问,进而发现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泡澡的时候受到启发,发现浮力原理,你就知道好奇心有多重要了。爱提问便是让孩子有问题意识,喜欢提问,甚至以问倒家长和自己为乐,进而养成提问的习惯。
1、在家里设置“问题墙” 或者“问题箱”,将孩子提出的问题记录保存。例如,将孩子每次的问题都写在精美的纸笺上,再把这些纸笺装进透明的小玻璃瓶,将这些玻璃瓶系在电动升降晾衣架上(美其名曰“漂流瓶”)。一方面具有仪式感,可以促进孩子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建立专门的“问题库”,也方便随时查阅、回顾曾经提出的问题,和家里人以及亲朋好友分享有趣有价值的问题。
2、运用正强化机制,对孩子的提问行为进行激励。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有物质激励,如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更要有精神奖励,如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一个数量和质量标准(如能提出更多的“怎么办”的问题,而不仅仅是问“是什么”和“为什么”),就会获得一星级“问题大王”的称号。奖励作为外在的强化物,需要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并用。如,和爸妈一起去野餐;可以邀请小伙伴到家里做客;可以领养一天小宠物等。而奖励的“点”应当是突出孩子“爱问题”的行为习惯,而不是提问题了就给奖励,不提问就不给奖励,这样就会适得其反,形成为了得到奖励才去问问题的行为。其实,最大的奖励应当是孩子的提出新问题和新发现本身内在的乐趣。如果能够得到不断的正强化,就会形成“乐趣-兴趣-志趣-志向”的良性循环。
3、以身作则,做一名爱提问的家长。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和孩子一起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和孩子比一比,看谁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问题,相互提问。
能提出有趣的、有价值的、独特性的问题,会分析问题与综合问题、找到真问题以及问题的本质。学问、学问,不仅要“学”,而且要“问”。会提问,能问到关键之处,直指问题的要害或本质,是一种高级思维品质,即思维的深刻性,对孩子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先让孩子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例如:
1、观察提问法。引导孩子多观察事物的特征或细节进行提问。如:什么动物走路不用脚?是不是所有的树在秋天都要落叶呢?
2、类比提问法。将已有经验进行类比联想进行提问。例如,飞机不会扇动翅膀,为什么也能像小鸟一样飞翔?怎样才能让人像小树一样,晒晒太阳就饱了,就能长高了?
3、多角度追问法。从多个角度进行提问等。妈妈说咖啡很好喝,爸爸会怎么说呢?我呢?小狗呢?这些提问的方法需要家长进行示范,慢慢引导,孩子就学会了。
在面对两难或多难问题时,许多人并不会进行矛盾分析,因而对问题解决无从下手。巧提问就是能运用我发明的“巧思板”(Q-Pad)等工具,在问题解决的初始阶段就能清晰地进行矛盾分析,能够提炼或者明确提出真正要解决的两难或多难问题是什么,以获得后期更精准的优化的解决方案。
“巧思板”(Q-Pad)(国家专利号:ZL 2018 2 1122288.X)
1、提炼关键词。在生活中要关注和识别遇到的两难问题,分析提炼出让人“纠结”的表达两难问题的关键词。例如:糖果很好吃,可是吃多了对牙齿又不好,到底是“吃?还是不吃?”。
2、根据解决两难问题的优选解方向提出新的问题。运用巧思板把两难问题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之后,将两项优点“合二为一”,形成优选解的明确方向,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吃糖果的好处是甜甜的味道让自己很开心很满足,坏处是容易形成蛀牙;不吃糖果的好处是不容易形成蛀牙,坏处是看到别人吃糖果就嘴馋,很羡慕。合并好处之后的优选解是:既能吃到甜甜的味道让自己开心满足,又不会形成蛀牙。新的问题就是:“什么东西甜甜的既好吃又不长蛀牙呢?”或者“怎样吃甜东西不长蛀牙呢?”
3、列出一些常见的两难问题,和孩子共同分析和提炼两难问题是什么?如,奶奶家和姥姥家不在一个城市,过年啦,大年三十我和爸爸妈妈究竟是去奶奶家?还是姥姥家?怎样让两家老人都能欢欢喜喜过大年呢?进而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经常性地进行此项“巧提问”的练习,对问题的探索解决会更具创造性,也有助于孩子形成优选思维和优选人格。
巧提问的首要前提是人们秉持的价值观。特别是解决存在价值理念和认知冲突的两难问题乃至多难问题时更是如此。价值观正确,符合公众利益,在冲突中能平衡各方利益,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造福社会。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庸智慧的魅力。
程淮 写于二〇二二年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